题记:“那么,含胸拔背、虚领顶劲、立身中正,大家看出什么?就是拔背——虚领——中正,都在脊椎:把脖子根从背上拔出来。脖子顶起来看杨家懂劲功夫——我们彻底明白,所有我们对胸椎、胸肋的认知,几乎都可以通过脊椎提拉,因此,整个胸的架子这个概念崩塌了,含胸所谓的“空掉胸”——其实就是脊椎一条线上挂着,脖子竖起来,脑袋好像飘荡在脊椎上——你完全飘飘荡荡,玉树挂衣,同时,脚下轻灵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整个身体松软拔起,仰之弥高,覆之弥深。”——2025.6.9转龙藏
太极拳的描述,往往是从身体与拳架子入手,因此,拳架子是与什么配合成为太极拳,有人说拳架子与搏击体用结合,招熟就是搏击,另一种说到内功的体系,无外乎精气神,但是,精气神在身体和拳架子上讨论,就产生了大椎、玉枕,以及名门、会阴,甚至脚下与百会,这些关键的穴位是我们古老的经络文化的重要内容,因此,结合脊椎抻拉形成的拳架子,这个架子如何提住我们的力气,身体如何变化,我们中国的道家可以说是摸得门清。
这两种说法如何融会贯通,这就是太极拳教学的体系。杨家的架子重视的是含胸拔背、虚领顶劲、立身中正,这既是把架子中的懂劲体会出来了,打拳架子,就是说要体现大地引力作用身体筋骨,筋柔骨整,立身才能正,立身正是人的自然状态,为什么要练,就是人类的劳动与运动都要改变自己的筋骨结构,为此,各种拳架子就发明出来了,都是围绕筋骨来锻炼,太极拳是整体协同的练,关键就是脚下到脊椎、头部几个环节的节节贯通,这个贯通就是懂劲的核心。
我们把架子分出先后过程,第一阶段就是抻筋拔骨,要体现结构的互相作用在脊椎上的劲,要先体悟其局部作用,这样才能进步,但是,当前我们总是试图直接大松大软,不可能的。开始时,我们先是守着身体的整劲,把动作先要体会出筋骨力,要中正都不容易,还要十三势,还要很多原则,因此,第一步就是各个关节都交互支撑,交互转透。第二阶段才是架子出现了一股子劲,身体各个关节转换都透出力量——我们把这个叫做整劲,但是,这个整劲是架子活了——就是架子能够动了,不是第一阶段的固定的招式。这两个阶段为什么不叫懂劲,因此,这个里面没有做到含胸拔背、虚领顶劲、立身中正。带动你的还是筋骨架子,不是脊椎的腰背——夹脊——大椎——玉枕拔起。
那么,含胸拔背、虚领顶劲、立身中正,大家看出什么?就是拔背——虚领——中正,都在脊椎:把脖子根从背上拔出来。脖子顶起来看杨家懂劲功夫——我们彻底明白,所有我们对胸椎、胸肋的认知,几乎都可以通过脊椎提拉,因此,整个胸的架子这个概念崩塌了,含胸所谓的“空掉胸”——其实就是脊椎一条线上挂着,脖子竖起来,脑袋好像飘荡在脊椎上——你完全飘飘荡荡,玉树挂衣,同时,脚下轻灵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整个身体松软拔起,仰之弥高,覆之弥深。
脖子顶起来,我们在第二阶段开始会出现多次尝试状态,但是,只有到了散架子后,进入悬钟架子,松胯竖脊椎进入到了顶头悬的抻拉——大地作用力从脚下、提胯、落胯,脊椎后移,脊椎后仰,大椎松,通过练拳才能实现虚领顶劲——只靠基本功站桩和炼精化气,是无法实现的,因此,太极拳的架子是必须坚守的课程。
这样,体会架子的懂劲不再受倒架子本身的支撑,而是自然状态下的内劲出来了,可以立身中正,也可以交互转换,从脊椎如同雨伞打开,开胯与脚下如同灵猫猿猴。这个时候,脚下是透力入大地,手上开合是先求开展的松,虚领顶劲转换为架子整体的空,每个动作先松开身体,继而沉入大地为透力,最后飘然而起来的是架子空劲。这就是松透空——太极拳悬钟架子的懂劲了。
杨班侯有五字诀,杨班侯试图把松透空整合为拳,这既是自然架子——整体架子完全听劲入手——运动如抽丝,开弓即试力,四肢弓崩撑,运动软慢松。这个架子一样的要虚领顶劲为基础,杨澄甫的悬钟架子与杨班侯的自然架子,都提出了屈伸与开合,身由云端起,这个就是脖子在脊椎上拔出来的虚灵。杨班侯没有从脚下的根劲入手,而是放下根劲,从松软中透出来,周身松透,类似形意拳的身体拔起——呼吸细静长,舒畅皆如意。形象似颠狂,如醉如呆痴,蛇形趟泥步,揉球摩擦力。两手似兜泥,如捞稠糖稀,内外要松静,敛神听细雨。绵绵觉如醉,悠悠水中戏。
但是,也不尽然,杨班侯还是传递出杨家拳的“立身中正”——默对向天空,虚灵须定意。洪炉大冶金,陶熔物不计。神机由内变,调息呼吸气。守静如处女,动似迅雷至,力松意宜紧,本是涵养气。螺旋滚无形,毛发力加戟,筋骨遒即放,浑噩一惊时。支点增强力,遍体弹簧似,百骸若机轮,旋转有劲力。腰身似蛇惊,步行旋风起,纵横起波澜,如鲸回旋式。顶心力空灵,浑身如线提,两目神光敛,鼻息耳凝闭。小腹要常圆,胸肋微含蓄。指端力如电,骨节锋棱起。活泼比猿捷,迈步如猫似,但凡举与动,浑身皆消息。一触即爆发,威力无边际,学者莫好奇,要用自然力。——杨澄甫拳架子的“含胸拔背、虚领顶劲、立身中正”尽在其中。
杨澄甫力撑八面,就是五字诀中:拳术之动作,手足板眼齐,首要力均整,内外要合一。在杨澄甫太极十要也有以下说法:屈伸随意往,枢纽不偏倚。动静分虚实,阴阳水火济,精神宜内敛,练神得还虚。但是,杨澄甫的太极拳架子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、浩然之气、养生之善,这一点,杨班侯更加注重筋骨功夫。
杨班侯所传《五字经诀》,在姚馥春、姜容樵著《太极拳讲义》中,有乾隆抄本太极拳《二十字诀》一篇,全文如下:披闪担搓歉,黏随拘拿扳。软掤搂催掩,撮坠续挤摊。姜容樵以为这是二十字的技法或要领,并对每次做了解释。与《五字经诀》对比可见,这显然是“五字经诀”的缩写,将二十个句子按照第一字缩为二十个字,以便记忆。吴孟侠在《五字经诀》注解中,第一行就用括弧说明“这是二十字冠顶之诀”。所谓“二十字冠顶”,就是指用二十个字进行记忆的方法。姜容樵《武当》杂志1994年第5期,李派传人冯福明先生(笔名雍阳人)将此诀发表。
360docimg_0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